2025-01-02

以三千年诗礼文明 敬华夏之风骨长存

高堂金樽贵,江湖诗酒味。酒,是中国人的月光,在克己复礼的3000年,它承接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放肆与温柔。一壶美酒沉淀的,是“花间一壶酒,对饮成三人”的雅趣,也是“断雁孤城,一醉方休”的豪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壶美酒书写万里绵长的中国记忆,将我们带回酿造之初,再顺流而下3000年,看他们点点滴滴,汇成华夏的掌纹。


(刘旦宅作品——太白殇月)


01.文明的造物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3000年里,华夏民族走过的路,创造过的一切,化成了我们的历史、审美和精神,也酿成了美酒,封藏中国的风骨与诗意。


回望过去,西凤酒站在华夏文明的腹心,传承先祖的智慧,用3000年山河记忆,酿造华夏的风流与浪漫。



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酒之一,它的出现最早可追寻至周王东征的青铜铭文之上,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1927年,周公东征方鼎在西凤酒产地灵山脚下出土,鼎内铭文记载周公远征东方,胜利之后带领大家畅饮“秦饮”庆祝,这里的秦饮就是西凤酒,也是唯一有铭文记载的中国名酒,它曾作为将士凯旋的犒赏,或许离家万里的将士曾用秦饮,一醉解千愁。



周王朝,深刻的影响了华夏文明,塑造民族品格的礼乐制度、重塑哲学观念的周易皆源于此。


被周王镌刻于青铜铭文里的西凤酒,从诞生之初就深植于王朝格局的构建与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中。



回望古老的酿造技艺,我们得以见证酒,是如何融入文明,传承文明的。


商周时代,人们将发芽的谷物称作“糵”,糵被放在容器里发酵产生液体,而后倒入酒具中,就变成了“醴”,可以想象,数千甚至上万年前,当古人类的神经被酒占据,仿佛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醴”也成为重要仪式场合中敬神行礼之物,融入礼乐的祭典。诞生于商周时期的酿造技艺,成为文明的造物,而它,传承至今。



02.底色见华夏


华夏文明的底色,从不曾离开酒的风味,于是有了“绿蚁新醅酒”的对饮之欢,“举杯邀明月”的独酌之乐,有了“江海寄余生”的旷达,“沙场秋点兵”的豪迈,有了曲水流觞人生几何。华夏的底色,是绚丽而丰厚的,有文人雅士的温柔风流,也有沙场将士的肆意与豪情。跟随西凤酒的酒香,我们也得以窥见这抹深邃的华夏底色。



这抹底色,曾经来自一个面向世界的泱泱大国、一个心怀期盼的使臣在文明长河中行过的路。


西凤酒兼具浓、清两种香型之优点,风味清澈透明、醇香秀雅、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正是这样的味觉优势,让西凤酒成为张骞出使西域所携带的“国礼”,不知曾经的西域人是否从这样味觉体验中感受到来自中原的深厚底蕴。



这抹底色,也来自孕育西凤酒的山川风物、五谷精髓,在西凤酒的“四香”中得以品见。


西凤酒在发酵和储存过程中会生成丰富的香气,即酒海木质陈香、蜜香、果香和坚果香。果香源自优质红甸子高粱在黄土泥窖中微生物发酵的精华;坚果香则出自西凤大曲在窖池发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香兰素和多元醇;酒海木质陈香和蜜香则主要由酒与酒海的相互作用产生,酒海用仿佛呼吸般的透气功能将自身的香气传递给酒体,孕育出愉悦甘润、醇厚悠长、回味无穷的酒海陈香。这四种香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白酒品质提升“三分酿、七分藏”的科学原理。



03.历史的弥珍


西凤酒的酿造技艺传承了3000年不曾断代,它以匠心为魂、以时光为韵、以文明为心,造就了历史的弥珍。


科学注入古老的时间轴,今天西凤酒的酿造技艺,是经过技术完善的16999老五甑非遗黄土泥窖千年工艺。


在传承古法“老五甑”“六窖工艺”的过程中,经历了8次标志性技术改进和创新,重新科学厘定了西凤酒核心工艺,形成了能够体现其工艺之复杂、时间之悠久的数字化表达体系“16999”,即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六个生产阶段(立、破、顶、圆、插、挑),九月立窖,九次发酵,九次投粮。黄土泥窖工艺和大曲工艺都是西凤酒独创,随后被传到全国各地,一缕酒香跨越时空,弥散在历史与山河中。


西凤酒制曲工艺


精细的温湿度控制,印证着先辈的智慧,现代微生物技术,保证了酒的纯净,还能创新和培养不同风味的菌种,如果酿造是一条路,西凤酒已经走了数千年,步履不停历久弥新。


时光流转至1952年,我国举办了第一次国家级品酒会,白酒里只评出四款名酒,西凤酒就是其中之一。


而后延伸的八大、十七大,西凤酒都赫然在列,绵延三千年的卓越品质被最高等级的国家级品酒会认可,四次获得中国名酒称号,九次获得世界金奖,这是一份应得的殊荣。



西凤酒作为承载着文明的国酒,在从周代而来的3000年,用古老的智慧沉淀华夏民族所有的情感。


当我们把酒问青天,或许能在那万古的月色里,重返昔日的周王朝,见证一场盛大的典礼,取一坛历史的臻藏,敬过往、敬华夏。